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日前发布了《2017年西藏冬季(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)气候公报》(以下简称“气候公报”)。监测数据显示,这个冬季西藏各地气温明显偏高,多个气象观测站点气温超历史同期极值,出现了“区域性暖冬”。

平均气温偏高2.1℃,“暖冬”已毫无疑问

气候公报显示,2017年西藏冬季平均气温为-1.8℃,较常年偏高2.1℃,出现了区域性暖冬。

据了解,西藏若冬季全区38个气象监测站中一半以上的站点达到暖冬指数的,就称为“区域性暖冬”。

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核真介绍,今年冬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于常年值,是自1961年以来的第3个高值,也是自2001年来出现的第16个“区域性暖冬”。

气候公报还指出, 1981年至2017年,西藏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,平均每10年升高0.62℃;降水量为减少趋势,平均每10年减少1.1毫米。

冷空气弱是主因

张核真分析, 2016-2017年冬季出现区域性暖冬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高空高度场异常,西藏上空一直为正距平,冷空气势力弱,才导致气温明显偏高、降水偏少的异常气候。

气候公报也印证了这种说法。公报显示,2016-2017年冬季西藏各地平均气温在-9.7~6.2℃之间,与常年同期相比,偏高0.9~3.7℃。其中阿里地区、那曲地区大部以及错那、当雄偏高2.5℃以上;狮泉河(-6.9℃)、改则(-6.9℃)季平均气温还刷新了历史同期极大值。

相反,全区冬季平均降水量为7.6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5.8毫米,除拉孜季降水量超历史同期极大值,那曲地区东部以及洛隆、芒康正常外,其余各地均偏少3成以上。特别是定日、江孜、拉萨、浪卡子和南木林季内出现了罕见的无降水天气。

“暖冬”带来的影响

暖冬对农业的影响明显。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农业气象专家周刊社介绍,气温偏高使土壤蒸发量增大,江河来水偏枯,不利于土壤保墒。暖冬为病虫的安全越冬创造有利条件,夏季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增大。

据自治区气候中心监测显示, 2016年12月中下旬西藏沿江主要农区冬小麦陆续进入越冬期,入冬以来,全区大部冬麦区虽气温偏高、降水偏少,但由于冬前灌足越冬水,保灌地土壤墒情良好,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无影响。不过,暖冬有利于大棚蔬菜的生长。(文/查日  普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