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值初春,六盘山区咋暖还寒。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群山环抱的陈靳乡新和村,宁静中透着热闹。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场的舞台上,一场精彩的演出正在上演,一个个充满泥土芳香的作品,抒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,展现出农民群众的精气神。

作为革命老区的六盘山区,在建设美丽乡村、推进扶贫攻坚中,各级文化部门发挥乡土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,在政策引导、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支持的同时,努力建设乡村文化中心,文化大院平台,推进乡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。

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+农民文化大院”

六盘山区民俗、民间文化丰富,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,民间乐器、剪纸、刺绣、抟土瓦塑、玻璃画等乡土文化在这里传承。

在固原市彭堡镇曹洼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,已经70多岁的戴天福,从小喜欢曲艺,平时总喜欢和村里其他曲艺爱好者聚在一起唱两句。2013年,他和家人自掏3万多元盖起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文化大院的新“据点”。市县文化部门为他提供了音响、道具和一些乐器,文化大院日益壮大。“如今,我们有舞蹈队、秦腔队、眉户剧队,队员已有58名了。”戴天福骄傲地说。

像戴天福这样的文化大院,在六盘山区几乎每个村都有。2016年,六盘山区党委政府把文体惠民工程列入为民办10项20件民生实事之一,通过努力,建成县级标准农村文化大院60个,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个,安装健身路径76套。完成送戏下乡349场次,广场演出262场次,放映数字电影11360场次。

固原市各级文化部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“面向基层、服务群众、活跃城乡群众文化”上。组织众多的文艺骨干深入乡镇和乡村基层组织,包片培育草根明星,指导各类群众文化团体,带动了一大批自乐班和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。

新和村是隆德县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,马社火内容丰富,历史悠久。高台马社火和秦腔表演都隶属于新和业余秦腔剧团,所有演员都是新和村村民。“新和业余秦腔剧团,2016年初抓住乡村旅游建设的契机再次开办起来,现在固定人数差不多45人,年龄在15岁到65岁之间。”剧团负责人翟志刚向记者介绍。

吼秦腔、演马社火,在参与村里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,一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。

新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龙告诉记者,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,唤醒了村民们“冬眠”已久的文化需求。不管是喜欢唱几句、跳几段,还是写几笔、下几盘……男女老少的文化需求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。

“活态文化”传承:乡土民俗成为乡村旅游大看点

六盘山区通过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+农民文化大院”这种老百姓身边的舞台,尽可能留住传统文化之“根”,让群众在有历史记忆、有地域特色、有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中找到致富之路,成为记忆乡愁、传承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受益群体。尤为可喜的是,六盘山区的众多乡村成功地把建设美丽乡村和旅游、扶贫和生态有机结合,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,让农民在乡村留得住、干得好、过得幸福,让“活着的文化”活得更好。

新和村主动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,探索出了“精准扶贫+乡村旅游”的发展新思路。通过修建村道、改造危房、狠抓绿化,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与此同时,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和高台马社火传承展演基地,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。“我们村自然条件好,山清水秀,夏天来避暑的游客很多,高台马社火作为传统文化表演,更让游客不虚此行。”村支书赵小龙说,从2016年7月起到鸡年春节,村里接待游客已达6万人次,直接经济收入30多万元。今天的新和村,已经发展成为隆德县12个旅游特色村、10个美丽村庄建设和18个整村推进“销号村”之一。

“2017年,要继续发展非遗项目,搞好乡村旅游,将新和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基地。通过成立旅游管理公司,让村民入股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当中,切实分享文化旅游带来的实惠。”谈起新和村未来的发展,赵小龙信心满满。

泾源县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,立足每个村的文化底蕴,精心进行设计,为每个广场建设文化舞台、篮球场、绿化等设施。依托20公里旅游长廊项目,打造“文化旅游特色村”,集文化服务、特色民俗文化展示为一体,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。踏脚、赶牛、花儿、回族歌舞等传统民俗演出在区内外享有盛名的,促进了文化旅游的有效融合。